今天我们全班观看了影片《英雄》。张艺谋以宏大华美的场面,向世界演绎着他那荡气回肠的英雄情结,在我看来,这是这部影片最根本的艺术精神。张艺谋眼里的英雄显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英雄,或者说不仅仅是。他借用夸张、极致的色彩揭示他所定位的英雄境界。
第一重境界是至情至性。他用淋漓的红渲染一份爱,那爱是自私的,至上的,不可被欺骗和伤害的。为了爱,飞雪可以不计复仇大业杀了残剑,如月可以为情所惑香销玉殒。爱是美的,所以才有了滚滚黄叶尽情渲染,但是仅有爱又是狭隘、肤浅的,所以在这一情节里,我们才能看到影片中刻意回避的血腥。整部影片只有三处有血(飞雪杀了残剑、飞雪杀如月时,残剑刺杀秦王时),而在这一节里就出现了两次,在其余的情节中,无论怎样的刀光剑影,全不见一滴鲜红的血。
英雄的第二重境界是舍生取义。长空、残剑、飞雪为了复仇大业不惜以命相许,赵国学子大敌当前依然追寻赵字精义,无边的嫣黄诉说着英雄末路、壮怀激烈的悲怆和决绝。
英雄的的第三重境界是忠贞不二。蓝色从来就是纯洁的,古典的,在这部影片里也是一样。残剑、飞雪生死相许,人不离人剑不离剑。飞雪为成就无名刺秦大业,不惜以命相托,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,她放弃了爱和生命,这是英雄的气节和风骨。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,一滴水珠在飞雪脸上轻轻滑动,残剑万般柔情打动了亿万观众。
英雄的第四重境界是淡泊宁静。绿色是希望和生机,是美好和从容,张艺谋再一次用绿色演绎那份经典的爱和生活。家园就在身后,在残剑的内心,在爱和梦中,汪洋恣肆的绿就在他们身边,可是,他们回不了家园,他们的精神只能留在那无边的美丽而又伤感的回忆和向往里。
英雄的最高境界是胸怀天下。有人说,影片中残剑写“天下”二字的情节可以不要,我想,张艺谋要是听见这句话会洒然一笑,“天下”二字是这部影片的灵魂,没有这一笔影片就成了华丽镜头的堆积,也就失去了它的精神。
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雨来是谁,发生了什么故事,也知道有这本书或电影。但是,我今天看了《小英雄雨来》,却是评剧。
这个故事可能和书上的或是电影里的不一样,雨来作为儿童团团长,带领同学们参军,可是被拒绝了。后来,鬼子进村了,儿童团埋好假地雷后,就走了,只有雨来在原地等待,被鬼子发现了。鬼子要他带路,把鬼子引到雷区后,他跳河逃生了,而鬼子们死了。后来,村子被其他更多的鬼子重重包围了,村里人要他和另一个小孩送鸡毛信,结果那个小孩被鬼子杀死了。雨来送完鸡毛信后,在回来的路上也被鬼子逮捕了。在监狱里,鬼子要他做口供,雨来却要日寇学狗叫才肯做口供。鬼子一气之下把雨来也枪毙了。雨来就这么壮烈牺牲了。
《小英雄雨来》是由管桦写的,被改编成评剧。文中重点介绍了儿童团员们的爱国精神,当祖国面临威胁时,我们不应该拖后腿;当鬼子进村时,应打击敌人,不该当作亡国奴,誓死扞卫祖国!
当雨来送鸡毛信时,日寇碰见了他,就问道:“你出发时的羊呢?”雨来说:“被狗吃了。”虽然很好笑,但凡懂一些墨水的人,是知道言外之意的。雨来说羊被狗吃了,是羊被日寇吃了。巧用比喻,形象地托出了那鲜血淋漓的场面和日寇霸道的行为。从这里可以说明,日寇,是多么得可恶!
在生活中,我们虽然是小学生,但都应该懂得爱国。不然,胸前的红领巾就不配戴上。爱国可不是就是拿枪杆子打“鬼子”。现在我们国家还落后许多,我们读书也是一种爱国,因为这有助于研究武器等许多科技方面的事情。
回到主题,这部评剧让我们认识了雨来的聪明、勇敢和有担当值得我们学习,更懂得了爱国、读书!少年强则国强,爱国和读书,是我们的责任!
今天下午的快乐活动日,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观看了《西柏坡2——英雄王二小》这部红色经典电影。
它讲述了在1941年9月16日的那天早上,二小正和核桃、枣花、柏坡小子等几个儿童团团员在山坡上玩耍。眼疾手快的枣花发现了山坡下的一座村庄正燃着熊熊大火,那正是抗日重要根据地——南滚龙沟村。二小立刻傻了眼,便马上和伙伴们一起回到南滚龙沟村。原来是日本鬼子带着狗汉奸一起,枪杀父老乡亲,以及实行他们的三光政策:杀光、抢光、烧光。在这危急时刻,平山团赶来营救乡亲们了,打走了日本鬼子及狗汉奸。服侍日军的南滚龙沟村的村民报来消息:日本鬼子在中午将进军西柏坡。但必须有人把这份重要情报送给红梅村长,二小主动提出由他来完成这重要的任务,经过一度上的坎坎坷坷,二小终于到达西柏坡,把这份重要情报交给红梅村长。在返回的路上,二小和枣花发现日本鬼子提早开始了行动,二小便先让枣花回去通报消息,自己带着牛犊儿去勾引日军。二小让日军故意发现自己之后,就带着他们往一些难走的山路上走。之后便把他们带进了八路的埋伏圈。等日本鬼子发现自己上当了之后,便残忍地把军刀戳向了二小的胸膛,二小也滚落山坡,躺在一块坚硬的石头上,他的鲜血染红了石头,年仅13岁的二小壮烈牺牲……
二小的故事便深深地刻印在了我的心里。可回想起现代的社会,大家都是如此的自私,不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。教室里散落了一张废纸,大家都让它呆在地上,也不愿意把它捡起来,丢进垃圾桶。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“王二小”出现,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。
致英雄观后感
在一位已届耄耋之年的老人家里,刘义田爷爷回忆起了战争时期,为了全中国人民“拼命”的情景。
刘义田爷爷是在1947年入伍的,虽然他老人家说没有参加过什么战斗,可是,根据资料登记,他是先后参加过辽沈、平津、衡宝等大战役,其中,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,在河北的康怀遭遇战打得可谓是相当惨烈了。看着这陈旧的老照片,刘义田爷爷慢慢地翻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、、、、、、
“那次战斗,牺牲、、、、、、了、、、、、、很多的的人,其中,我的、、、、、、副营长就是在那里牺牲的。还有我、、、、、、的老班长、、、、、、也是在那牺牲的。”刘爷爷回忆这些情景时,总会潸然泪下。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,当面对生死离别,再刚强的、战士也会有伤心的一面。我想也许,这,就是一个人被称之为“英雄”所要付出的代价吧!
被称之为“英雄”的人,都经历过“生”与“死”的失之交臂;被称之为“英雄”的人,都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;被称之为“英雄”的人,连一顿饭都没吃饱过;被称之为英雄的人,一年能见几次亲人?还可能一去,就不复返了、、、、、、
谁不爱家?谁离开家后不想家?难道他们就没有家,没有亲人?不!他们有亲人,也有家,在国家备受欺凌的时候,他们只有挺身而出,才能保住自己爱的人!他们不甘!不甘就这么让亲人,自己爱的人,祖国受欺凌!
英雄的背后,没有强大的力量,没有温暖的港湾,没有安全的遮挡。他们一直勇往直前,难道他们是钢铁人吗?我想,应该是渴望和平,渴望为家人遮风挡雨,渴望为和平国家添砖加瓦的意念驱使他们奋勇向前。
《致英雄》系列视频播出以来,我都很积极观看。我很感谢这一批时代的英雄,正是有了他们,我们才有今天平安快乐的生活。
《致·英雄》的观后感
纪录片《致·英雄》向我们讲述了英雄的故事,让我重新认识了英雄是什么。英雄,是甘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军人;英雄,是奉献自己青春才华的科学家;英雄,是牺牲自我、造福他人、爱国爱岗的平凡人。
回顾《致·英雄》的十期节目,每一位英雄都有着自己的故事。郝太华,刘紫琦……他们有的在抗日战争中立功无数,有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中坚力量,他们是祖国从落后到强大全过程的见证者。他们历尽沧桑的脸上布满皱纹,而身上的伤疤是他们保家卫国的最好证明。我印象最深是郝太华爷爷,他拿出功勋章时,我心里一种自豪和尊敬油然而生。每看到他们风轻云淡地谈起往事,我都由衷的感到佩服。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,这便是他们。在观看的过程中,我渐渐热泪盈眶。我想,到底是怎样的信仰,让在那样的战争年代的英雄们承受着不可想象的、艰辛,但他们依然坚强,依然在战场上浴血搏杀。看完影片,我知道,那便是一种爱国的精神!
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愿忠于祖国、忠于人民和保家卫国的精神激励我们“00后”的青少年们发愤图强。“少年强,则国强”,我们要学习英雄们爱国、爱党的精神,用他们的种种事迹和和无私奉献、爱岗敬业的情怀来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。